【論事】緬甸2020大選:定期選舉就是走在民主化道路上的最好證明?
根據九月十三日緬甸官方公布的選舉結果,緬甸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所屬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贏得412席中的346席,已足夠全國民主聯盟籌組新的行政團隊,完全掌握新政府。在這篇文章中,藉著緬甸近期舉行的例行性選舉,我從緬甸的政治發展軌跡,試圖評估緬甸在民主化道路上的定位及表現。
首先,在我的觀察裡,緬甸的政治及社會發展歷程有三個不該被忽視的重要特點:族群對立的社會、軍人干政下的威權狀態和佛教信仰對政治之高度影響。我將透過進一步闡述、解釋這三個特點,便於讀者以較全面的角度評價緬甸現今的民主定位。
緬甸位於大陸東南亞,東與中國、寮國和泰國相鄰,西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這個國家的形成可說是「現代」的產物,深受殖民遺產(colonial legacy)影響,和與英國殖民手段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願意與殖民者合作的族群在社會中擁有較多優勢,如某些產業的特許經營權、成為勞工市場的支配者等等,籠統地說,華人往往扮演這樣的角色,在東南亞眾多國家佔據著經濟優勢的地位。而羅興亞人,在緬甸的殖民歷史中,扮演著相似於華人於馬來西亞的角色,皆是英國由印度引入之外籍勞工,與當地人競爭有限的資源。羅興亞人的文化與宗教和當地人(特別是佛教徒)有著巨大的差別,百年來族群間衝突不斷,以致現在舉世關注的羅興亞悲劇。
緬甸約有九成人口信仰上座部佛教(亦稱為小乘佛教),僧侶在緬甸國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當2007年數千名佛教僧侶加入示威遊行,身著藏紅色的衣袍,成就「番紅花革命」時,緬甸僧侶在該國政壇便有了不容小覷的影響力。例如,僧侶阿欣威拉杜不僅僅在番紅花革命中聲名大噪成為宗教領袖。更在近年面對伊斯蘭教徒及羅興亞人議題上採取非常強硬的態度,甚至鼓吹緬人迫害「對國家有威脅的」穆斯林和羅興亞人。
他的激進言論將其推上美國時代雜誌2017年7月號的封面,被稱為「佛教恐怖份子 — 緬甸賓拉登」。阿欣威拉杜在緬甸並非少數,許多人與他站在同樣的立場,這合理解釋翁山蘇姬無視國際壓力冷處理羅興亞議題時,其支持度在緬甸境內卻居高不下。從番紅花革命到至今仍未解決的羅興亞、穆斯林迫害議題,僧侶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在可預見的未來裡,佛教基本教義派也必將作為重要的因素影響著緬甸政局。
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lnstitute of Peace, USIP)和多位政治評論者強調羅興亞人面對的選舉權不平等,他們被刻意剝奪公民身份的問題也因為大選而被更加凸顯。然而,許多緬甸人卻對翁山蘇姬處理羅興亞人議題的態度頗為讚賞,加上不成熟民主狀態下勢力薄弱的反對黨,都讓翁山蘇姬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成功搶下獨自組閣的機會。
Myanmar is not a postconflict setting. Rather it is home to ongoing, organized, armed antistate violence and intercommunal tensions (USIP, 2019).
另外,我想要提醒讀者注意緬甸並不是一個國內局勢穩定的國家。從歷史面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勢力推進東南亞,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口號在東南亞多個殖民地企圖建立魁儡政權、扶植當地原住民建立武裝勢力打擊西方殖民列強。在日軍的協助下,緬甸獨立義勇軍成立。不同於傳統現代國家軍隊的形成,緬甸的武裝勢力是兩強權力角逐下的產物,這些國民軍隊、民兵經常帶有強烈的地域性色彩,軍隊也多半由帶有強烈個人特質的克里斯瑪領袖帶領,核心價值也並非僅僅是保衛家國這樣的簡單,摻雜的個人利益或是宗教意識也是驅使人們投入行伍的重要因素。
因而,從緬甸近代史可窺知,該國自獨立以來,長期由軍人把持政權,不論是吳尼溫將軍,或是緬甸前任最高領導人丹瑞將軍,皆維持一黨獨大的威權治理。直至2007年仰光爆發史上最大規模的緬甸反軍政府示威,丹瑞主政之軍政府才重新制憲,推動定期選舉。儘管看似由翁山蘇姬等民主派領導國家,然前任軍政府頒布的新憲法裡,翁山蘇姬領導的政府須在軍方介入下執政,尤其是國防及維安領域;由軍人扶持的最大在野黨「聯邦團結發展黨」(USDP)也對這次2020的大選結果表達異議。
如同,USIP於去年度針對緬甸2020選舉和地方衝突變化做出的研究報告,緬甸的確仍處於軍事衝突四起的不穩定狀態,雖然選舉依憲法順利舉行,但種族間的武裝衝突和非人道的種族迫害,恐會隨著選舉加劇社會分化。故,若要論緬甸是否穩健走在民主化道路上,我肯定緬甸在「形式民主」上所作出的努力,然而論民主是否落實且「到位」,我個人的回答乃傾向否定。
未來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翁山蘇姬政府在國內衝突相關議題是否能夠採取更積極的解決態度,或許以推動轉型正義的方式,促進族群和解。再者,哪怕檯面上軍方勢力的介入較過往式微,但民主制度尚不成熟的緬甸仍呈現「人治」勝過法治,在地方、中央的政治發展皆受到魅力型政治人物的影響,該現象無利於長期的民主推動,盼緬甸可以深化該國人法治體制的穩固性和獨立性。